CQ9电子2025人形机器人下半场:上市、泡沫出清与价值重估

CQ9电子“感觉最近具身智能市场是降温了,连续推了几个项目,由于估值高涨和商业化落地争议问题,投资人都在观望状态。”国内某关注具身智能赛道的FA晓贝感慨道。

然而,行业热度并未消散。本月初,科创板首单具身智能收购案引爆舆论——智元机器人拟以21亿元“反向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此前行业普遍看好宇树科技会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智元机器人的这波炸场操作,让具身智能的热点又从技术突破、落地应用,回到了资本运作上。

事实上具身智能赛道的融资活动依然活跃。近日,星海图接连完成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两轮合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星动纪元获近5亿元A轮融资、云深处完成数亿元融资、小雨智造获亿元级A+轮融资、它石智航完成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但最为轰动的还是银河通用完成超10亿元的新一轮融资,创下今年以来具身智能赛道最大金额的单笔融资记录。

当前具身智能赛道无疑正陷入“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在朱啸虎高喊“清仓看空”人形机器人时,国资和京东、美团、腾讯、华为正把11亿砸向银河通用;它石智航更是斩获1.2亿美元天使轮,创下中国具身智能领域天使轮融资额之最。

但一笔笔大额融资下,好似都是头部机构和企业在牌桌上挥舞,中小玩家身影鲜少看到。这或许折射出具身智能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迈向“泡沫出清”的关键转折点。毕竟,再动听的融资故事,最终都需要市场的真金白银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来验证。

01 割裂:投资人清仓退出VS巨额融资上市

2025年上半年的具身智能赛道,可以用“割裂”一词形容。一边是投资人高喊不投,部分投资机构因技术成熟度不足、商业化回报周期过长态度转向谨慎,公开质疑“泡沫风险”,如朱啸虎批量退出星海图、松延动力,直言“主要客户仅为科研机构,商业化路径模糊”;一边不断有大额融资记录创下。

据IT桔子数据,国内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上半年融资事件有286笔,较去年同期增多了166笔,同比增长率为138%,其测算上半年机器人创业公司总融资金额达到了270亿元。

先看引爆舆论的智元机器人,其计划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的方式,取得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控制权,至少收购对方63.62%股份。自公告发布后,上纬新材连续涨停11个交易日。

尽管智元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否认此举构成重组上市或是借壳上市,但一家成立仅两年的初创公司能够如此迅速地发起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收购,本身已足够震撼。这一“反向收购”的罕见操作背后,折射出AI与机器人创业项目在资本结构上的深刻变化。

智元机器人目前拥有远征、精灵、灵犀三大机器人家族,产品覆盖交互服务、工业智造、商业物流及科研教育等多种商用场景,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达数千台。其股东阵容亮眼,除腾讯、京东、比亚迪、上汽、北汽、TCL等产业巨头外,近期还获得了正大集团旗下正大机器人的战略投资。强大的资本支持不仅令其估值飙升,也让其享有了“主导”资源整合的机会。

融资热潮的另一位主角是同样年轻的银河通用机器人。这家同样成立于2023年的公司,完成了超10亿元的新一轮融资,创下年内具身智能赛道最大单笔融资。其创始人王鹤出生于1992年,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21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北大担任前沿计算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专注具身智能领域的研究。

2024年6月,银河通用发布了首款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这也是其唯一一款机器人产品。G1采用了“双臂+折叠本体+轮式底盘”的躯体结构,非双足形态,更加侧重于上肢的操作能力。公司自成立至今研发了多款具身智能模型,包括端到端具身抓取基础大模型GraspVLA、端到端具身大模型GroceryVLA、产品级端到端导航大模型TrackVLA等。

从宇树机器人凭借蛇年春晚“扭秧歌”出圈开始,虽然整个具身智能市场的热度一浪高过一浪,但商业化回报周期过长始终是横亘在行业面前、引发投资人与市场疑虑的关键障碍。智元激进的资本运作、银河创纪录的融资,以及数百笔融资事件,固然彰显了部分资本对赛道未来的坚定看好。但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最终能否获得足额回报尚未可知。

02 交付:未全面降温,但进入价值重估期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焦点更聚焦在企业的交付能力上。头部企业订单落地、量产提速、价格下探与场景拓展,无一不标志着行业正从概念争议迈向价值重估的关键阶段。

7月11日,中国移动斥资1.24亿元采购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产品,成为目前国内已知的最大单笔人形机器人订单。

此外,智元机器人自2024年12月以来累计公布8项中标项目。其全新灵动机器人灵犀X2,已于今年5月启动合作伙伴招募。该系列产品价格区间在十几万元到三四十万元不等,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实现规模化出货。智元会根据市场反馈情况调整产能和产量,期望在2026年底实现大几千台的交付规模。

成立更早的宇树科技,在商业化上的推进上也更早。2025年以来,该公司的中标项目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工厂巡检等领域。仅3月一个月,就中标了十数个项目,应用场景包括高校、科技场馆、智能巡检等领域,采购方包括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深圳大学、威海市科技馆常设展厅、上海临港供排水发展有限公司、齐鲁工业大学人形机器人实验室系统平台、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同济大学通用人形机器人训练平台等。

在CES 2025展会后,宇树还收获了多笔海外订单,其中包括与美国某仓储物流公司签订数百台四足机器人采购协议,用于仓库巡检。

2025年,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的产品订单与商业化上也有进展。本月中旬,优必选科技推出的天工行者人形机器人已收获百台订单,预计2025年交付超300台。其主力产品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1、WalkerS2和商用人形机器人WalkerC中,WalkerS系列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据优必选公司内部透露,其已获得车厂超500台的意向订单。虽然单台价格未公开,但高性能版本在高端市场的定价预计可达50万元。

从市场规模来看,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百亿级赛道。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在《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中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63.39亿元,2030年将超过640亿元。

国内市场方面,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53亿元,而《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随着头部企业加速量产,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价格竞争已初现端倪。据悉,特斯拉已明确将目标成本压至1万美元,而国内企业的产品价格也出现波动。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售价9.9万元,某二手平台现在只需5-6万元就可以买到。未来,人形机器人或许也会产生价格战,一如现在的新能源汽车。

与此同时,行业正积极进行新兴场景探索,如银河通用将机器人落地无人药店,宇树机器狗进入30所高校实验室,工业场景中的物流、电力巡检等应用场景也在逐步验证可行性。

目前,行业正经历从泡沫争议到价值重估阵痛阶段,“交付”已经成为具身智能企业竞争的核心与关键因素。

03 生死局:打破技术和市场需求的错配

虽然人形机器人订单看似遍地开花,但当前市面上约一半的订单集中于表演展示与数据采集这类非核心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落地难的本质是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脱层,其矛盾集中在技术瓶颈、场景错配、量产困境和标准化缺失等维度。

首先,国内做人形机器人 “大脑”的公司还是少。语言模型处理跨模态任务错误率依旧较高,因缺乏物理交互训练数据,常常出现执行偏差,如将“拿一杯水”错误执行为“倾倒水壶”;而 “小脑”的控制延迟问题也很突出,双足机器人在阶梯地形通过耗时远高于人类,像运动控制可靠性不足,此前北京马拉松赛机器人因跌倒率高还引起了广泛讨论;而硬件成本结构也存在劣势,如灵巧手依旧严重依赖进口。

“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一直存在,但因为产品的技术能力,没有达到市场公众的期望和预期,所以出现了市场和需求的失衡或错配,这也就是整个市场降温的核心原因”,某头部机器人公司技术总监李钧对正见TrueView表示。

其次,场景错配问题同样制约发展。不同场景对机器人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养老院需“人形外观”降低疏离感,而工业场景反需“功能优先”。与此同时,家庭场景因需求碎片化、成本相对敏感,人形机器人在该场景的渗透周期会更长。

第三,人形机器人产业依旧面临量产困境。2025年特斯拉Optimus计划产量1万台,而国内企业平均交付量不足100台,且交付的产品主要用于数据采集。“在价格上,人形机器人产品几十万一台,让公司和C端消费者不敢下手”,李钧道出了高昂价格对市场拓展的制约。

业内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宇树科技,Unitree G1标准版定价仅9.9万,EDU版还支持二次开发(如搭载 NVIDIA Jetson Orin 模组),在同行产品多集中在50万元左右的定价对比下,产品性价比占据优势。可见,成本控制能力成为其胜出的关键因素之一。

最后,标准化缺失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除服务/工业机器人的关节兼容问题亟待解决外,在法律上层面,当人形机器人在应用中出现伤人、暴力等负面事件时,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进行监管。

如今,资本狂欢与现实挑战之间的拉锯战已然展开。尽管政策与产业资本持续输血,有望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未来2-3年实现工业场景千台级量产,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必须直面技术难关。

当下的具身智能赛道,恰似当年的新能源汽车造车热。具身智能自2023年下半年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以来,至今已有两年时间,资本从“盲目追捧”开始转向“理性筛选”,市场也从“概念热”慢慢过渡到“场景热”。

下一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谁能真正在细分场景中扎下根、跑得通,谁能切实为客户降本增效甚至创造收益。那些具备自身造血能力的企业,自然也无需惧怕市场冷热。

(晓贝、李均均为化名)

CQ9电子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多成果集体亮相WAIC2025,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尾盘拉升收涨,备受资金关注

CQ9电子截至2025年7月29日收盘,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980022)上涨0.44%,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上涨0.51%,换手8.04%,成交2.63亿元。

拉长时间看,截至7月28日,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最新规模达32.77亿元,最新份额达23.96亿份,创成立以来新高。

从资金净流入方面来看,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近10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高单日获得2.44亿元净流入,合计“吸金”13.99亿元。

消息面上,近期,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在上海世博中心和世博展览馆举行,人形机器人成为大会的核心关注领域之一,众多软硬件企业均积极参展,并集中展示了最新研发成果与核心产品。

国泰海通证券指出,魔法原子、智元、宇树、乐聚等众多机器人公司展示了其最新产品、技术及场景落地动态。例如,智元机器人展示了远征A2、灵犀X2、精灵G1等多款人形机器人及机器狗、灵巧手,并联合德马科技现场直播全球首个端到端具身机器人物流作业;魔法原子MagicBotZ1拥有自研高性能关节模组,具备高爆发运动能力;宇树科技打造拳击机器人擂台互动展示。人形机器人持续更迭,同时本体企业也在积极推动产业化落地。

关联产品:

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追踪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选取业务范畴属于机器人产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反应机器人产业的市场表现。

联接A:020972

联接C:020973

CQ9电子人形机器人竞技WAIC:跳街舞、康复训练、打麻将,商业化前景如何?

CQ9电子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人形机器人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7月26日—28日,WAIC 2025在上海举行,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在展会上同台亮相,创下国内最大规模的展示记录。与往年静态展示为主,今年的人形机器人能动起来了,格斗、跳街舞、打麻将、调饮料、做爆米花、搬运货品、康复训练等,各大企业的机器人在展会上“各显神通”。

从人形机器人展示的数量和技能变化来看,也预示着行业发展变革趋势。当下,人形机器人正积极探索商业化落地路径。

时代周报记者在WAIC 2025现场了解到,不少厂商已经获得了来自工厂、高校等多方面的订单。比如,银河通用机器人目前已获100家门店订单,计划于年底前实现全国范围投用;傅利叶的目标是今年实现300台人形机器人的交付;星动XHAND1灵巧手也已被众多顶尖高校采购。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预测,未来3年内,人形机器人将在无人零售、银行导览等厘米级精度需求场景落地;5年内进军工业制造,10年后或可实现家庭服务场景的全面部署。

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

初入灵初智能展台,公司工作人员就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人形机器人有两大特色,分别为灵巧操作以及长程任务。灵初智能本次展出的所有机器人均以手的形态进行末端执行,机器人任务段是很长的,如麻将机器人在十几分钟的牌局中不断地跟人进行交互,摸牌、放牌、打牌,整个过程中涉及几百步任务。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本次灵初智能展出的麻将机器人可与现场观众共同完成30分钟以上的连续麻将对局,以毫米级精度完成摸牌、放置、碰杠等复杂操作,在与人类玩家的实时博弈中展现策略思考,动态构建决策链,自主完成碰杠等博弈决策。

本次大会,傅利叶则带来了即将发布的GRx系列第三代产品——GR-3,这也是其在公众场合的首次亮相。

作为傅利叶首款主打交互陪伴的Care-bot,GR-3创新性地引入柔肤软包覆材设计和全感交互系统,在功能迭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机器人在陪伴与情绪交互维度的体验边界。

傅利叶展台上的工作人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GR-3将于8月6日在北京正式发布,至于预估售价暂时无法透露。”

除了GR-3的首秀,此次傅利叶展台的另一大亮点是全新升级的“具身智能康复港”,展示了公司在康复医疗领域从数字化、标准化、个性化到具身智能化的深度跨越。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具身智能康复港”以GRx系列人形机器人为核心,融合了多模态感知、大模型、运动控制技术和康养场景需求,打造了最新的技术方案。该方案覆盖导诊咨询、上肢康复、认知康复、下肢康复和远程康复五大训练交互模块,实现康复训练、辅助照护与情感陪伴的一体化服务。

在本次WAIC中,星动纪元携旗下核心具身智能产品矩阵精彩亮相,通过星动L7、星动XHAND1、星动Q5三款产品的实景演示,展现了其在具身智能领域“软硬一体化全栈自研”的技术实力。

本次星动L7在WAIC2025现场展示了360度旋转跳、街舞Breaking等高动态动作。星动纪元展台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星动L7跟人是等高的。业内有‘高度高10cm,开发难度翻一倍’的说法,任何一环掉链子,都会让庞然大物摔倒或突然宕机。”

在展台现场,星动Q5型机器人的接待讲解、跳舞演示,诠释了“重新定义服务机器人”.目前,星动Q5已在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等场所完成实训,能胜任导购、擦鞋、讲解等多样化任务,成为连锁零售场景的“新宠”。

融资进度加快,商业化有望提速

在人形机器人各种技能变化的背后,厂家们的资本运作也明显增加。

宇树机器人于近日宣布已开启上市辅导,极智嘉则于7月9日登陆港股,成为“仓储机器人第一股”。

成立于2024年9月的灵初智能至今“尚不满周岁”,不过公司背后的资方“大佬云集”。

在灵初智能的天使轮名单中,出现了智元机器人以及高瓴创投的身影。而高瓴创投在今年5月的A轮融资中追投。

傅利叶也在5月完成了新一轮融资。5月23日,傅利叶获A股上市公司润阳科技3亿元的战略融资,迎来了首位上市公司股东。而在今年1月,国鑫投资、浦东创投、张江科投、张科垚坤基⾦等机构合计投资8亿元,共同参与了傅利叶的E轮融资。其在当时的估值已达80亿元。

星动纪元则成立于2023年8月,至今不到2年。公司是清华大学唯一持股的具身智能企业,创始人陈建宇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助理教授。

天眼查信息显示,今年7月7日,星动纪元完成了5亿元A轮融资,华映资本、海尔资本、鼎晖投资等参投。

在资本加持下,人形机器人厂家也在探索商业化落地路径。

近日,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1.24亿元中国移动子公司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在万联证券看来,这不仅是两家头部企业的商业突破,更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转折。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即将迎来百台量产,标志着产品迈入商业化进程的新阶段;傅利叶目前已推出30余款智能康复产品,为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服务,累计服务患者超百万人。同时,智能康复港在全国范围内已有300个案例科室,覆盖省市县社区医院及乡镇卫生院。

此外,目前,星动纪元已实现超200台产品交付,订单中50%以上来自海外,全球市值TOP 10的科技公司有9家成为其客户。星动纪元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道,星动Q5已经跟联想、海尔等大厂进行合作。

灵初智能工作人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们目前有几个大客户在做,但是因为处于保密期,所以还不能对外进行发布。”

万联证券认为,当前正处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破晓时刻”,量产元年已经开启。人形机器人量产并实现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商业化落地可期。价格下探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目前成本仍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普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还需攻克成本瓶颈。

 
CQ9电子ETF主力榜 | 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主力资金净流入2465.18万元,居可比基金第一-20250729

CQ9电子       2025年7月29日,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SZ)收涨0.51%,主力资金(单笔成交额100万元以上)净流入2465.18万元,居可比基金第一。

       与此同时,该基金最新成交量为1.93亿份,最新成交额突破2.60亿元,居可比基金第一。

       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SZ),场外联接(A类:020972;C类:02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