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9电子金通新能闪耀CIBF 赋能低空飞行器与水下机器人电动场景革新

CQ9电子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 2025)于2025年5月15-17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本届CIBF以“链动全球·赋能绿色·驱动未来”为主题,汇聚了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贝特瑞、华友钴业等3200多家国内外参展商。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电池科技展,CIBF涵盖最全的电池开发及应用领域,展示最新的电池技术。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竞相登场,全产业链“技术共振”效应显著。

展会现场,金通新能带来"高能量+高安全"的系列新品吸引了来自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客户观众的持续关注,得到了专业观众的高度认可。

据了解, 金通新能的海洋装备类电池,采用固态锂电池,电池组能量密度达260Wh/kg,续航能力较传统方案提升30%,能承受6000米的压力,耐海水浸泡腐蚀,为水下机器人、深海勘探设备提供全天候动力保障。此外,还有矿用智能巡检机器人电池,无人机电池。

金通新能为深海探索、智慧矿山、低空经济注入绿色动能,助力全球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这场关于未来电池的对话,也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新的动能。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CQ9电子天津:支持“机器人+大模型”融合发展,推动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应用

CQ9电子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培育产业新赛道。聚焦“AI+信创”领域,打造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智能终端、服务器、信息安全等全链条“AI+信创”产品体系,制定软硬件协同、异质异构集成等标准规范,培育应用新生态。聚焦具身智能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传感器、灵巧手等关键领域研究,支持“机器人+大模型”融合发展,推动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研发应用。聚焦低空经济领域,支持直升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相关配套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赋能智慧农业、交通运输、文旅等行业发展。

CQ9电子美芯晟:机器人领域技术布局提速,拓展增量市场新机遇

CQ9电子近日,美芯晟科技(688458.SH)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进一步明确了其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布局和发展方向。公司表示,当前正积极推动AI传感器技术的研发与落地,重点聚焦于环境感知、3D建模、信号转换等关键环节,致力于为智能机器人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感知能力。

机器人技术布局全面展开

美芯晟在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技术布局覆盖了从环境感知、3D建模到信号转换的多个关键环节。例如,公司开发的高精度DToF传感器可实现障碍物检测,赋能机器人对外界环境的高效识别。此外,公司正在布局光学编码器的研发,以解决多电机协同控制中的精密位置检测需求。

目前,美芯晟的激光测距(DToF)芯片已在扫地机器人领域实现批量出货,主要用于悬崖检测和沿墙检测等功能。而在低空飞行机器人领域,公司的光学追踪传感器也已成功应用。随着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升级,美芯晟的光学传感解决方案将持续赋能更多应用场景。

战略平台建设持续推进

美芯晟的战略定位为“手机+汽车+机器人”三大核心平台,意在整合手机、汽车与机器人三大领域的核心技术与市场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以加速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步伐。其CAN SBC芯片及正在研发的CAN PHY芯片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和机器人领域。CAN SBC芯片在机器人中承担高度集成的系统级功能,是电源管理、通信与监控的枢纽;而CAN PHY芯片则在机器人中负责物理层信号转换及抗干扰功能。

公司表示,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在高能效比、低延时高速率、高精度高动态范围、多模式复用等性能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美芯晟正积极规划和布局AI传感器技术,包括像素级感算一体技术、多模式复用感知技术以及动态可重构感测阵列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2025年增长预期良好

美芯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中透露,2025年公司有望实现显著增长。光学传感器产品线已成为核心增长驱动力,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和产品应用场景的扩展,公司对2025年的业绩持乐观态度。

美芯晟在传感器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使其在“手机+汽车+机器人”战略平台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美芯晟有望借助其技术优势和产品矩阵,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多元化发展。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CQ9电子马斯克预言百亿机器人将重塑全球经济:人类将迈向 “普遍高收入” 时代

CQ9电子日前,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利雅得举行的沙特-美国投资论坛上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最终将达到数百亿,这将彻底改变全球经济格局。马斯克称当机器人承担大部分生产活动后,商品和服务将极大丰富,人类收入水平将普遍提升,甚至出现 “没有人想要任何东西” 的富足状态。

马斯克此前也曾预测,到2040年全球至少有100亿台人形机器人。在今年年初的CES专访中,他更将数量上限提升至200-300亿台,认为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可能达到3:1甚至5:1。

他以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为例,指出该产品已实现从工业场景到家庭服务的应用跨越。在弗里蒙特工厂试产线,Optimus Gen-3通过22个自由度灵巧手完成精密装配,质检效率提升320%;而在沙特展示的现场演示中,机器人通过仿生步态完成舞蹈动作,展现出动态平衡与环境适应能力的显著提升。

马斯克透露,特斯拉计划通过供应链优化,在2027年将Optimus成本降至2万美元,这一价格临界点将加速机器人从 “工业工具” 向 “家庭消费品” 的转化。马斯克强调,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类似《星球大战》中C-3PO或R2-D2的个性化机器人助手,这些“四轮机器人”和“人形劳动力”将推动全球经济规模成倍的扩张,实现“普遍高收入”。即当机器人承担大量重复性劳动后,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人类收入将从 “劳动报酬” 转向 “技术红利分配”。

不过,马斯克也坦言,机器人可能引发类似《终结者》的失控风险,“我们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框架,确保技术向善”。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家庭辅助型机器人用户渗透率突破15%,尤其是医疗护理机器人订单量较去年增长237%。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2030年全球60%以上家庭将配备人形机器人,主要承担清洁、护理等任务。

高盛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540亿美元;而中研普华研究院则更乐观,预计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中国占比超75%。工业制造、家庭服务、医疗康复成为主要应用领域。

技术革命的另一面是就业市场的重构。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但同时也会催生机器人运维、算法训练等新兴职业。